保觀 | 聚焦保險創新
又有一家保險公司宣布了增資消息:10月18日,青島國信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青島國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青島地鐵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青島金膠州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分別向中路財險增資1.07億元、0.81億元、1.99億元、1.5億元,共計5.38億元。
據統計,今年來,許多家保險公司都頻繁且高額地進行了增資動作,增資總額已經超過870億元。有25家保險公司對外披露增資、擴股計劃,擬增資、擴股的總額超過349億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196億元增長了近153億元。在這25家中有17家保險公司直接通過現有股東進行增資,比如利寶保險、中華聯合人壽等;有8家保險公司擬引入新的投資方,比如中郵人壽、中韓人壽等。除了增資、擴股,有16家保險公司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來進行增資,發債規模共計526億元,稍低于去年同期的573億元,但金額遠超過增資擴股的金額。
數據整理:保觀
資本金是一家公司發展的底氣,適當地增加注冊資本金不論是對公司的實力、信譽,還是業務發展、自身競爭力等都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如此大額、頻繁的融資也讓很多人好奇,保險公司們怎么了?
這些保險公司是融資市場的?
在今年發起融資的保險公司中,有一些在過去幾年融資還是比較頻繁的。
十年增資16次的利寶保險
今年9月27日,利寶保險發布公告稱,為了提高利寶保險2022年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所以決定向其股東利寶互助保險公司申請增資。此次增資6000萬元,利寶保險的投資總額和注冊資本從19.36億元變更為19.96億元,股權結構無變化,也沒有新增股東。
今年前兩季度利寶保險的綜合補償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18.85%和195.81%,整體呈現下滑趨勢,但如果此次增資順利,其償付能力將再次得到提升。
實際上,此次增資已經是利寶保險的第17次增資,在此之前利寶保險以“增強償付能力”為由,進行了高達16次的增資申請,利寶保險的資本金也從一開始的3.55億元增加到了19.36億元,若加上此次增資的6000萬元,資本金增長幅度將達到462%。
利寶保險高頻地增資其實也反映出了其自身營業能力的減弱。據年報,利寶保險只有在2020年才實現了3803.06萬的正收益,在此之前的凈利潤均為負值,從2009年到2019年,利寶保險累計虧損超過13.6億元。
除了申請股東增資的方式,還有保險公司通過發債的方式進行增資。
十年增資210億元的中郵人壽
除了利寶外,多次增資的還有中郵人壽。從2012年到2020年,中郵人壽通過7次增資,資本金從5億元增加到了215億元。今年的6月29日,中郵人壽引入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作為新的投資方,實現增資120.34億元,超越注冊資本為282.65億元的中國人壽成為全國注冊資本本金第三高(注冊資本286.63億元)的壽險公司,僅次于平安壽險和大家人壽。
圖源:中國保險行業協會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增資前,中郵人壽于2020年12月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10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并且這已經是2020年中郵人壽第二次發債增資了,在此前的3月份,中郵人壽也發行了60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券。對于發債增資的動作,中郵人壽也表示是為用于資本補充和提高公司的償付能力。
發債增資后,2021年第一季度中郵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96%和157%,對比2020年第四季度的有所下滑。且據銀保監會披露,2021年第一季度末,被審議的179家保險公司的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約為234%,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約為247%,對比起來,中郵人壽的償付能力是要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
頻繁增資折射保險公司的經營困境
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進行增資,經營出現問題、償付能力的下滑才是保險公司需要不斷增資的最重要的原因。
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償付能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指標,避免償付能力危機是所有保險公司最基本的經營任務之一。
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一家償付能力達標的保險公司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及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以上。
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被審議的179家保險公司平均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3.7%,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1%,整體相對于上一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及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下滑了3%左右。
在這179家公司中,近乎超過一半的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相較與上一季度都出現了下滑,也出現了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公司。
其中,合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渤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渤海財產保險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最近一期風險綜合評級均為C類,安心財產保險有限責任公司最近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為D類,且其核心償付能力為-275.15%,綜合償付能力為-275.15%。
雖然安心財險在二季報中表示會爭取推進增資來緩解公司的壓力,并在今年的6月23日發布公告稱擬引入江蘇華遠及威達控股分別增資6.1億元和0.9億元,但此次增資是否能夠獲得批準還不確定。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安心財險曾公告稱將引入正大制藥增資2.15億元,但未成功,包括之后的水滴入股也是無疾而終。
除了償付能力不達標的保險公司,許多償付能力達標的保險公司也都在進行增資。這不僅僅是因為償付能力逐漸下滑,還有監管日益趨嚴的影響。
“償二代二期”制度即將落地,這讓許多依賴增資發展的保險公司直接面臨償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下降或者直接不達標的問題,因為償二代二期主要強調風險穿透和信用風險管理,與現行的一期相比,監管更嚴格也更完善。
償二代二期一旦實施,根據新的規則測算,相當一部分比較激進的中小型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都會在現在的基礎上有所下降,甚至可能直接降至不達標,所以目前來說償付能力相對較低的保險公司會有不小的壓力。
今年上半年二季度末,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不完全數據統計,就有10家壽險公司、5家財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50%以下,其中安心財險的償付能力甚至為負數,償付能力不達標。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有許多家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比較“危險”了。
數據整理:保觀
如果等到償二代二期正式實行后再對公司的償付能力進行改善,難度只會更大,所以不少達標的保險公司也紛紛增資進行“補血”。
“嚴監管的趨勢、行業發展整體環境的改變以及業務發展的影響,都增加了對償付能力和實際資本的需求。險企設法多方增資,以增強公司的償付能力和承保能力!敝袊嗣翊髮W中國保險研究所研究員張俊巖表示。
保險公司的增資同時也會受經濟增長緩慢、保險需求降低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根據五家上市的保險公司披露的今年三季度財報來看,前三季度,共計實現保費收入20353.62億元,同比下降0.97%。而保費增速的下滑,一個是受車險改革的影響,另一個是因為壽險市場持續低迷。
在沒有上市的財險公司中,有23家出現了虧損的情況。以渤海財險為例,上半年虧損高達1.48億元。究其原因,渤海財險業務單一,車險業務高達9成,但是近三年僅車險的虧損就已經高達了11億元。并且在最近一期風險綜合評級中,渤海財險仍為C。
從2011年到2020年,渤海財險成本率一直偏高,也僅在2015年和2020年凈利潤為正。對于經營壓力過大的渤海財險來說,前路可謂艱辛,股東的三次增資也只能暫時提高其償付能力。
除了為了提高公司的償付能力、更好地發展公司的業務,增資其實也是順勢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來看整個保險市場的發展規劃,商業健康險的規模在2025年將超過2萬億元,養老險責任準備金將在2025年增加到6萬億元以上,保險市場也將成為萬億級的藍海市場,所以保險公司的增資也是一種提前布局的表現。
增資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嗎
雖然適當的增資是必要的,但是經營能力弱,償付能力持續下滑、長期需要靠增資來解決當下問題的保險公司,真的能長久發展嗎?
目前保險行業正處在艱難的轉型期,發展困難。疫情的反復使得部分客戶的收入減少,從而導致其消費能力下降,對保險的需求自然也跟著下降;代理人改革、人口紅利消失等因素也使保費增長受阻。
雖然現如今保險行業受到外部經濟環境和行業內部轉型陣痛的影響,短期內業務規模繼續下降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總體韌性較強,所以業務規模下降的幅度比較有限,長期來看,整個行業會逐漸升溫。
除去外部環境的影響,保險公司自身的經營方式可能才是影響其能否長久發展的最主要原因。且不說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且穩定的大型保險公司,有一大部分中小型保險公司為了快速擴大公司規模,通常會損耗大量的資本金去采取一些比較激進的方式來開展業務,如果失敗,又需要尋找新的資本金來填補空缺或者重新發展業務。
所以僅靠增資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公司發展的困境的,提升經營能力、擁有自身的“造血”能力才能長久發展。在行業競爭中,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是最主要的,中小型保險公司可以尋找差異化的發展,深耕市場,摸索出新的業務增長點。
保險公司還是要挖掘客戶新的需求,豐富保險產品供給。比如今年3月份,平安專門針對霧霾環境下的高發癌癥——肺癌,所推出的國內首款霧霾險。在平安推出該險后,陸續有其他的保險公司也推出相關的產品。還有泰康在線、新瑞鵬和勃林格殷格翰三方合作推出的“泰寵!,這款保險產品是針對現階段還沒有的一些寵物疾病報銷設計的,是國內首款打通“保險+藥品+醫療”的互聯網+寵物醫療健康保險的創新產品。包括在我國發展相對較慢的網絡安全保險,保險公司可以針對不同的風險來開發出新的產品。此外,保險公司也要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更加深度地調查研究,把現有的產品打磨得更加精細。
針對我國現階段的保險市場,保險公司還可以專注于保險服務,做好服務,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F在市場上的一些創業公司在客戶體驗做得也不錯,比如專注于提供保險咨詢以及保險測評的深藍保,為用戶提供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及方案,用最專業、最廣泛的服務幫助用戶節省下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深受用戶信賴。
不論是哪一種增長業務的嘗試,保險公司都應該擁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經營及自我“造血”的能力,能從根本上解決公司的困境,適當增資,從而長期、穩定地發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